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公益资讯

流动的是思想,留下的也是思想

作者:亲近母语公益  发表时间:2017-05-05 10:11:00

摘要:王振,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河阳小学教师。星星点灯项目一期教师。

又一次去南京,又是一次充实的行程。

遇见,讨论,碰撞。流动的是思想,留下的也是思想。

问题一:论坛现场是专注于倾听,还是边听边记笔记?

大部分人都习惯于边听边记录,我也是。因为一边忙于听,一边忙于记录,肯定是一心二用,导致听是听了,缺少思想的碰撞,而不记笔记,又于心不安。其实每次记了笔记,事后又翻过几次呢?那么多新的书本、观念等着我们去阅读、领悟。

听了一定要入心,而不入心的听和不听没有区别。我决定,下次不再忙于记笔记了,而要专注于倾听,多想想现象背后的原因,希望能在思想上有交流,思维上有发展。

问题二:每次论坛都呈现给我们当下最先进的理念和课程,这些理念和课程,给我们一线老师带来的是什么?

万物启蒙课程,戏剧研讨课,现代诗古代诗研讨课,电影课……撞击太大,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又应接不暇,难以消化。我们这些普通的一线老师是做不了这些研讨的,但接受它,认识它,了解它,能让自己心中有一个概念,有一点领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也许有一天,我也会自己做课程呢?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学习的材料,学习就是生活。

问题三:课程与课堂哪个更重要?

坦然说,对于99%的老师来说,我们认为课堂更重要。课堂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把握好每一堂课,才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程也是靠一节节课堂呈现出来的,但课程是一个体系,庞大而系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基本是不可复制的,在方方面面都有标准,很难操纵。连我们做了好几年的《日有所诵》,也仅仅只能算是课堂,谈不上课程,凭一己之力开发不了课程。

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仰望课程,专注课堂,不要丢了西瓜也丢了芝麻。

问题四:亲近母语的四大课程如何操作?是同时开设,还是有选择的开设?

一般的观点是四大课程同时开设,我认为不能这样。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人的性格、爱好、特长也不同,我认为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班级的情况而定,不要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事,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削足适履和邯郸学步都是形式上热闹了,实际呢!

原来教高年级时,一直把《日有所诵》和吟诵作为课堂主要的,主题阅读和整本书阅读,自己不擅长,只能推荐书,领着读读,导读课没敢上过。现在教一年级,《日有所诵》和《全阅读》、《图画书》成了课堂主要的,这和一年级需要大量识字、阅读有关。看别人做整本书也想尝试,但想想,这是一年级,大声朗读才是主要的,不能为了做而做,为了让别人看而做。

问题五:读书时间和积极讨论的关系

首先,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和踏实读书并不矛盾。但想要安排好自己的读书时间和参与讨论的时间关系可真不容易。挤出一些时间看书是首要的,我认为别人再多的感悟和介绍,都不如自己得来的真实。往往在群里一聊就耽误半个小时,再加上上班和家里的事儿,本来每天的读书时间就屈指可数,时间对我们现在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家还要参与学习的老师来说,如沙漠里的水。少看手机多看书是我给自己定的原则,但在看书和讨论冲突的时候,我选择看书。

挑灯夜读未完书。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列出书目,潜心读书,有朝一日,我也能成就一个新的自己。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