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亲近母语公益 发表时间:2017-04-24 13:26:35
第十三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星星点灯的老师们相聚南京,有一期的老师,也有新申请的老师。这是4月16号晚上的会议记录:
一.星星点灯项目介绍
星星点灯是亲近母语针对乡村教师的阅读培训项目,去年是第一期,招募了38位乡村教师,老师们成长迅速,走在前面的几位老师,香茗,陈秀英老师等,已经被周边学校邀请过去做阅读宣讲。今年计划招募60位乡村教师,新增了学校版,招募10所学校。
我们的教师陪伴,分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的活动现在有网络会议,期初的计划和期末的回顾。网络教研,比如4月20号就是徐世赟老师的主题阅读。每周五的小讲坛,老师们轮流分享。网络读书会,现在已经读到本学期的第二本书。
现在星星点灯的微信群非常热闹,每天都有老师们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家常课的记录,或者阅读中的疑惑,每位老师发言,都会有不少老师回应,有如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二.一期星星点灯老师分享
香茗的分享:
很多老师,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很温暖。
去年4月份第一次走入亲近母语现场,之前带着自己的孩子读书。参加星星点灯一年下来,收获很大。群里面每个月都有网络教研,跟着老师做诵读,主题阅读课程,整本书,绘本。实践过程中总结,发现自己就开始有感觉,有了那一点点光亮,内心得到那一点点光亮,照耀自己。其实我们星星点灯群里面所有的老师,都是这个样子,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
比如我和秀英,原来是一个地方的,互相也知道,但是不熟悉。我们两个都加入星星点灯之后,成为特别好的朋友,因为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鼓励。
最近我又加入了亲近母语种子老师飞翔计划,这是一条学习的路,不断去实践。
高瑞兰老师分享:
我们星星点灯一期,昨天岳乃红老师说我们是,“黄埔一期”,成长非常快,也都成了最好的朋友。论坛上秀英提问的时候,我替她高兴,高兴得不行。去年暑假的时候,不停的学习视频,知道应该怎么做阅读。开学之后,迫不及待的把四大课程带入学校。
有一天教育局长经过,看到我的课,觉得很意外,他还以为我是在做课程外的东西。要我做全校分享。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办,赶紧向孔老师请教,孔老师给了我详细的指导,让我很有信心,走向全县分享的讲台。这一年当中,阅读中有问题,马上就给孔老师发问题,她都给我解答,非常感动。
四大课程,多半年了,自身不断的成长,学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同时教5年级,1年级的语文,那天刚讲完绘本《小猪唏哩呼噜》,北京桂馨基金会的一个老师来听课。我的孩子们,马上把小猪的故事,和课文的故事提出对比,提了好多问题,非常生动,我都惊呆了。
桂馨的老师说,“哇,高老师,听你的课,感觉象欣赏优美的话剧。”
三.论坛梳理和讨论
孔老师:真正说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一些想法,带着大家,把两天的会议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我的建议,每次参加一个培训之前,对它的主题有一个思考,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这样收获会更大。
本届论坛两个主题,第一个,儿童本位的阅读课程,第二个,师资培养。
什么叫做儿童本位的阅读课程?关键词,儿童本位,阅读课程。大家快速看论坛议程,哪些课程是体现了儿童本位的课程的,体现了哪一个词?课堂和课程有什么区别?
1.课堂和课程的区别:
课程是一系列的,相关的。
课堂是线性的,课程是立体的。
课堂是单一的,课程是全方位,多方面的。
课程系统的,有计划,大框架,课堂是随意性的。
课程是根据主题的一系列探究。
课堂好像是一个老师,课程象一个学者。
课堂是一个点,课程是一个面。
课程是一套理论体系,课堂不一定有。
课堂研读的一篇文章,课程是整合资源。
课程相当于一本书,课堂相当于一本书的一个章节。
课堂是教知识,课程是课堂的有效补充,不能代替现在的课堂。不能代替学知识。
课程相当于是编剧,课堂是实际上是演出来的戏。编出来的剧本不一定适合每一个演员演,演出来的戏,不一定和编剧一样。实际怎么演,也要看老师。
课程好像一次旅行,课堂是一个景点。
课程可能在下面准备一系列,老师的准备,可以通过课堂来呈现。
一个课堂是一个珠子,课程就是一串珠子穿成的项链……
2.为什么专家们做的是课程,而我们做的是课堂?我能做我的课程吗?怎么做?
孔:分析主题的时候。课程和课堂的区别,达成了共识,这个主题,不是二了,是一。
要想把课堂做好,珠子打磨好,需要和打磨自己。
听到后面,我有一种感受,课程很西化,好像和中国国情不一样,更像西方的课堂。
为什么会是这样子的?为什么西方的容易做成课程?因为他们是一个老师包班,更有可能做课程,自由度很高。我们是分科教学,语文就是语文,每天1-2节课,能耕种的田地只能有那么一点。今天分享的好几位老师,都是私立或者国际学校的,自由度更大,能做成。
亲近母语论坛,这样的呈现形式,她想倡导什么?她把这个东西放到老师面前,她想把大家往哪里引,往哪里看?我们来猜测一下徐老师的想法。
讨论:
其实讲台上的各位老师,方法是用西方,探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探索自己的课程。
上次钱锋老师来银川,我听过钱锋的示范课,后面也听了好几天他的培训,受到很大启发,但是到现在,我还没有试验过钱锋的课,觉得个人知识储备,目光和思考的宽泛程度,还达不到。课程比课堂要难很多。
课程通过课堂来实现,岳老师那堂课里面,既有主题,又有读后交流,又有视频,元素多元,是有体系的,是分阶段,整合到一起的,对老师要求特别高。
之前我也在做古诗课,听钱锋老师的课,他抓了一个点:“船”,不同的诗,找到共同的元素,船,整合,二次加工,很多传统的元素,做了一个整合。
讲台上的专家们,起点都是因为孩子,为了孩子,一点一点做起来。比如夏昆老师,为了自己的孩子,讲诗词,并不是一开始他就想着做一个课程,而是在做的过程中,通过一点点观察,各方面提升,课堂就越来越丰富。最后他做了汇总,整理,形成一个体系。还有自然笔记,万物启蒙,论坛想给大家展示的。坚持,记录,反思,做一个课程,并不是离我们那么远,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课程,但是看自己能不能坚持。专家给我们领了一条路,每个人都能做成自己的课程。
先学心法,再学手法。
昨天徐冬梅老师分享提到的,道是第一位的,理念先行,观念改变,然后再付出行动。
3.儿童本位,做阅读来提高孩子成绩,矛盾吗?如何达到“双赢”。
Deona图书馆计划:孔老师刚刚提到东西方差异,地球村,必须以一个全局的大的平台,以后地球村,我们的孩子的视野,任何发达地方,应该是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东西方的差异,我自己的看法。最主要的是回到儿童本位。但是回顾我们的阅读教学,我们真正做到儿童本位了吗?很多老师做阅读,是为了能提高写作能力,为了提高应试能力。
王振:其实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当初选择做阅读,就是为了提高成绩,让孩子考高分,目的就是这么简单,后来意识到阅读很好,孩子们很受益,我坚持做下去,不觉得难,自然的就坐下去了。我做了好几年,节令,吟诵,日有所诵,这几门课程,都是常态化的。
我带了20年的高年级,坚持每星期的课,自然而然去做,没有什么目的,我觉得内容永远大于成绩,踏踏实实把这个做好就行了。学习就是在体验中。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所以孔老师老批评我,就是个课堂,缺乏理论基础。
彭慧:一步一步来,接触阅读以后,我们成绩滑下去过,还考过倒数。后来我想通了,其实我把课堂丢了,其实有一个融合的过程,因为我太爱阅读了,课文就上10分钟,其他的时间用来做阅读。在大体制之下,压力山大,我过了两年很有压力的时间,之后我做了调整。课程之外,注重孩子的自主阅读,保证时间。老师的示范重要,下课我就拿一本书,坐在那里。让她们看到我在读,用我的课余,课堂10分钟。形成一个圈子。这次出门前,还有几个同学给我书,“老师,老师,我给你的书,你一定要读,读完和我交流。”
秀英:其实做好阅读之后,再去教一篇小小的课文,真的轻松很多,抓住统领的大问题,咔嚓两下,一篇课文就理清楚了,而不是纠结在细节上,效率提高很多,然后又更多时间来做阅读。,我现在这个班带到第三年,3年级之后,年段里面成绩自然就上去了,不是因为课堂的时间多了,而是效率提高了。一般来说,每周8堂,我一般花4-5节课就搞定了,其他时间用来做阅读。
其实课内的课程,要认真去教,想一些办法,让孩子高效率,然后才能潇洒,大大方方的做阅读。成绩不好,哪个家长跟着你做阅读。
香茗:我们就在这个体制之下,适合儿童的母语,也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昨天有一个老师提到核心素养的要求,这并不是矛盾的。终点是一样的。
我觉得作为一线的老师,最重要的,是让真实的学习发生,让真实的阅读发生。
我想到我自己,做阅读时候,我也想到成绩,两者不矛盾,我从来没想过我的孩子会比别人差。更多的是想到自己,我之前是一个内向,没有自信的人。做了阅读之后,心打开了,这种感觉,整个人就不一样了,眼里有光的。小步走路。大家都可以,我们都可以一起走。
孔老师:公益机构也对,老师也对,因为我们是老师。如果一个老师,说我不关注学习成绩,面对普通孩子,是不负责任的。成绩还是要有的,通过什么途径。如果能够兼得的话。是可以达到双赢。
4.会场都没有我们这里热闹。
我特别喜欢亲近母语论坛的气氛,百家争鸣,最后对话激起专家老师们的辩论。我们今天老师们也讨论得很热烈, 会场都没有我们这里热闹。
我参加了好几届的亲近母语论坛,这一次,我觉得亲近母语,越来越亲近母语了。
非常高兴今天晚上的氛围,我是麦芽公益的,这几天学到的东西很多,学习之后,如何消化?会场这么多老师,我只认识1-2个,总不能关起门来讨论吧! 所以今天有朋友和我说,晚上有这样一个活动,就贸然参加了。和大家一起讨论,理解又深了一步,收获非常大,看到这么多热情的老师,也很受鼓舞。
四.总结
孔老师:
一个论坛,目的何在?一个破,一个立。本届论坛,通过大量的课例,帮助你打破原来的思维,但如果只是破了,这个论坛还不是成功的。旧的打破,新的要立起来。
新的东西,对你来说,如何立起来?今天晚上回去,好好看下日程,每节课,每个讲座,从这里里面,哪些地方你认出了你自己,你想到的那个境界,哪些东西不是你的,是你没办法到的,你会选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如何立起来,如何找到儿童本位,两个途径:
一.阅读
1.儿童心理学,华德福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推荐书:《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先看一看书上如何说。
除了看书,一定要到生活中去看孩子,看孩子在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情,具体的情境中孩子有什么反应。
2.儿童文学类理论。什么是儿童阅读,什么是儿童文学,要读专业的书籍,比如朱自强教授,有点难,但是一定要去看。
3.童书研读。儿童阅读的各种文本,绘本,整本书,2017年的儿童阅读分级书目,可以一个年度按找两本,3本书来看看,为什么这本书放到这个年段,什么内容,什么深度,适合这个年段的孩子?什么是儿童文学,读真正的儿童文学文本。
二.实践,课程是从课堂开始的。
课程,有很多大的融合的东西,但是一定是从课堂开始。其实,亲近母语几大课程,非常清晰,不妨来做做看,各个点都探一探,试一试,课堂如何做,然后在根据自己的特质,课程的实践,构建,反思和定位,最后找到自己的课程。
你们注意到没有,今天下午,台上4位老师,男老师的课,和女老师的课,很不一样,性别和思维方式不一样。在这几位老师的课程里,你找到自己了吗?找不到,怎么办?延展,比如周益民老师的童话课,延展开来,可以做古诗词,节令课。从钱锋老师的万物启蒙课程,竹子,桥,石头,你还可以做什么课程?身边的器物,都可以拿过来做。延展出去,找到自己有感觉,特别想做的东西,不妨大胆的去试一试。
最后我们发现,本届论坛的两个主题,儿童本位的阅读课程和师资培养,其实是一,不是二。
五.项目人员反思
每年的春季论坛,我们都是白天开大会,晚上开小会。2天半的论坛,满满的吸入,老师们需要呼出,也需要有导师带着解析,从名师们精彩的课堂,到后面的课堂构建,再回到自己,我能做什么。
星星点灯的聚会安排在第二天晚上,晓艳的抛出的第一个问题:“课堂和课程有什么不同?”,大家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一个老师说完了,另外一个马上站起来说,有时候还要抢话筒,老师们说,“论坛都没有我们这里热闹”。其实这几天,很多老师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大家的发言中,这个主题渐渐清晰,立体。
随着晓艳的提问,话题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为什么专家们做的是课程,而我们做的是课堂?我们能做自己的课程吗?”再下来图书馆计划的Doena又提出一个新问题,“我们的老师们,做阅读是不是“功利性”太强?就想着让孩子通过阅读提高成绩?儿童本位体现在哪里?”这个问题掀起新的高潮,快言快语的王振老师站起来说,“说实话,一开始做阅读的时候,我想得很简单,就是通过阅读让孩子提高成绩…… ”老师们纷纷发言,应试和做阅读,矛盾吗?阅读和语文,矛盾吗?彭慧说,“一开始做阅读的时候,我们班孩子成绩下降了,后来我想明白了,我其实是因为课程而丢掉了我的课堂。”晓艳最后说,如果一个老师,说我不关注学习成绩,面对普通孩子,是不负责任的。成绩还是要有的,通过什么途径。如果能够兼得的话。是可以达到双赢。
总结,如何找到自己的课堂,构建自己的课程?第一读书,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理论,童书研读。第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