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公益资讯

把阅读当成“甜蜜的事业”

作者:亲近母语公益  发表时间:2017-04-06 13:08:25

摘要:来自南昌三中高新校区饶群老师的申请资料。

小编按:星星点灯计划是亲近母语公益为有志于推广儿童阅读的乡村教师和乡村学校设立的公益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旨在为乡村教师提供专业的阅读教学指导与支持,为其所在班级的学生提供阅读课程图书,通过改变乡村教师的阅读理念和阅读指导行为,逐步改善乡村学校的阅读生态,从而推动中国乡村教育实践创新。项目第一期于2016年启动,支持了38位乡村教师,1500多位乡村学生。在这一年的共同学习和成长中,这38位教师逐渐成为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一起阅读、一起听网络讲座、一起交流、相互分享教学经验和解惑。2017年2月,星星点灯计划第二期正式启动。自2月份开始招募以来,项目组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乡村教师的申报材料,他们对于阅读教学工作的努力奉献感动着我们,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助力乡村教师推广阅读的信心。本文是来自南昌三中高新校区饶群老师的申请资料:

这一生,能够从事教师职业,于我而言,便是最大的幸运。

毕业那年,有幸走上讲台,从教的9年里,有六年的时光是在教学六年级中度过的。说实话,对于一直教六年级,我并不反感。因为热爱这个职业,所以在我看来,每天都可以作为新的开始。但每每看到孩子们天刚擦亮,就拖着沉重的步伐,背着自身年龄承受不了的书包,在教室里,一坐就是十个小时,直至夜幕降临,才又拖着满包的书和教辅资料回家。我不禁在想:是不是学校、家长、学科教师对六年级学生所给予的压力太大了。如若一直这样,他们还有自主支配的时间吗?那阅读呢?

我记得在朱永新老师在《阅读改变我们的一切》一文中有过这么一句话: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如若不是教育,那我们现在所做的又是什么?我们到底在追求怎样的教育?《阅读改变我们的一切》一文中的这一段话很好地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我们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的教育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就完成了。如果我们的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

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学校、班级、个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要论我对阅读的支持和推广,得从三段缘说起:

阅读,遇上你,是我的缘

我出生在一个边远的小山村,父亲是个裁缝,单纯靠一手绝妙的缝纫手艺养活着一家五口,那时的裁缝吧,虽说饿不着,但一家五口要是想过上大好日子,那还挺难。后来爸妈为了多增加点收入,让我们姐弟几个能享受更好的教育,就跟村里的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外出务工。也就在那时,刚上一年级的我,被寄养在了外婆家。

印象中,外婆家有很多的小人书和连环画。那时有个没比我大几岁的小舅舅正在读初一,他可是个很精灵的人,哪怕外婆没给他钱,他也能通过各种方法从别的孩子那把小人书和连环画“赚”到手,攒在家里,我便成了那有“眼福”之人。你以为单单靠舅舅搜罗回来的这些小人书或连环画就够我看的吗?不够。那怎么办?那时在男孩子中,特别流行一种游戏——打包(就是将废纸折成四角包玩),这些所谓的“废纸”,其实大多都是一些他们看过了的书,没有收藏概念,也不愿与他人分享,所以就拿出来当成玩物。我可不允许这样的便宜让别人占了。于是,我也加入了男孩子的队列,跟他们玩这个游戏。还真别说,我虽然是一介女流,玩这个游戏一点儿都不输男孩子。赢了回来,就把所有的包拆开,看到精彩的内容,先浏览一遍,然后把他们用线装订在一起。一段时间后,就为自己攒到了很厚的一本读物。

到了初中,小人书、连环画基本过时了,有了类似于《小星星》、《初中生之友》等刊物的出现,我们的阅读方向又多了一处。但那时家里给的伙食费,几乎是算准来的,没有多余的闲钱给我买“闲书”,怎么办呢?我和班上的几个女孩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时的书刊不是有很多投稿信息吗?我们专门挑选那种不要投稿费的,如果选中还能获得一本赠书。想想,既能看到自己的“大作”出现在书刊上,得意一番,还能免费获得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呢,每次学习任务不是特别重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这种方式去换取心爱的书刊,然后大家互相传阅。

当中,初中阶段还接触了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类书,那就是《意林》、《读者》。那时的《意林》、《读者》等,小故事大道理,小文章大智慧,还有后期出现的《心灵鸡汤》。这一类书的出现,等于还给了留守儿童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很多时候,我会特别感谢当年看到的这类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影响着我成年后为人处世的一面。

后来到了高中,就开始跟同龄的女孩一样,沉迷于小说类的书籍了。校园类、言情类、武侠类等,前提得有精彩剧情,那就会看。

到了大学,主修的是汉语言文学,接触到了各种文学作品,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近当代文学,还有外国文学……我看《活着》、《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国内名著,我也看《简∙爱》、《飘》、《傲慢与偏见》、《红与黑》等外国名著。像《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傲慢与偏见》等作品,不止读一遍,有些经典的句子还能背下来。大学时光,沉浸在了文学的长河里,让我们变得柔软。让我们拥有宽广的文化视角同时,还拥有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才发现要读的书太多了,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的个体。你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老师。所以,我便又开始读一下教育方面的书,想通过阅读所得通过具体的实践去充实,那时,我就读《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阅读建议》、《我的教育视界》等;也要看有关学科教学的书籍,努力构建更为理想的课堂,例如《小学语文长文短教教学研究》、《作文课,我们有办法》、《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等;也看一些有关班级管理的书籍,如《教师里的正面管教》等;还看一些陶冶个人情操和积淀个人的书籍,例如《林清玄散文集》、《浅品唐诗的风雅》、《当你老了》、《爱的艺术》、《教师的国学素养》;也读儿童经典,想通过阅读儿童经典,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例如《窗边的小豆豆》、《狼王梦》、《老人与海》、《草房子》、《夏洛的网》、《城南旧事》、《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等。

我的人生,因为有了阅读,而平添了一份精彩。

阅读,遇上你,是孩子们的缘

我想,不光是教师要读书,我们的孩子更应该读书。

犹记前年冬天的一次行政会议上,传阅了朱永新先生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那时与它仅仅一面之缘。后来,听说我们学校被定为“新教育示范校”,学校还给每个老师准备了一本。当我再次捧着它细读时,发现对新教育实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所谓的新教育实验,就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当中的六大行动中还提到了“营造书香校园”,一直想把学校阅读或者班级阅读这块做好,有了这样一个项目为契机,不是可以更好地开展各项阅读活动了吗?

我们学校虽说生源好,但还是因为地处郊区。受一些现有条件和资源的限制,有的家长没有足够的课外书籍,有的干脆买了一堆但却没有营养的课外书。他们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不识字,尤其是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都是爷爷奶奶辈的人,无法督促孩子的课外阅读,更别说成为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榜样。

为了改变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我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展开相关行动:

一、班级成立图书角,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平台。

1.选购一部分书籍,然后让学生从各自的家中带来家中闲置的书籍,在班上成立一个图书角。课外阅读书籍一度还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推荐读物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就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草船借箭》,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这些课外读物为文本的深度解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反馈交流,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在图书角,我们给每位学生都准备了便利贴,让学生随时可以写下自己的读后感、阶段阅读的收获。

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1.榜样激励。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在班中树立热爱读书的典型,让学生之间相互激励,使学生逐渐认识并努力多读书,并且对书籍产生热爱之情,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

2.活动激趣。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活动,比如,经典诵读活动,我校学生表现尤为突出,活动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大大活跃了整体阅读的氛围。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

但要真正说起阅读方面,自己一直以来虽说相对重视,也一直在班上开展,但因为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收效甚微,对别的老师触动以及对别的班级影响都不大。

那么,要如何在班级,或者学校做好阅读,甚至影响更多。现下,我所能做到的,或者所懂得的太局限了,我需要一个专业的引领者。

星星点灯,遇上你,是所有人的缘

它,悄然而至。

要论这段缘分,得从大学同学兼好友石云说起,她是我们这群人当中最早加入“星星点灯”行列的,每天看她发朋友圈展示自己孩子们的阅读和分享的场景,觉得很不可思议。同样都在致力于班级阅读,为什么她能开展得如此有声有色呢?后来一问才得知,她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团队在监督和指导着,只要自己积极投入,背后的这个团队一定给予支持。

因此,去年暑假,在石云的影响及带动下,我来到海外基金组织的第四届种子教师暑期阅读研习营,有幸加入了这个大家庭。

为期四天的培训,亲近母语专家徐冬梅老师做了精彩的儿童阅读课程化相关内容讲座和日有所诵的阅读示范课。徐老师的讲座极具实效性,告诉我们开展阅读的具体实施方法;接下来的两堂示范课,也是生动形象,让我这个“门外汉”一下就喜欢上了日有所诵。岳乃红老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讲座和交流课。讲座中,她重点就如何选择一本好书,如何进行整本书导读,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交流,以及整本书阅读课教学的基本流程,做了详细讲解,让我们对整本书导读课的设计不再迷茫。之后由海外基金培训项目成长起来的四名培训师为大家作不同阅读项目的示范课。田萍老师的日有所诵通讲示范课,简洁明快,让人一下子就能把握通讲的策略;侯德重老师的吟诵课,从容自若,让人感受到古诗的韵味和厚重;陈向峰老师的绘本课,朴实自然,让人感受到故事的生动和有趣;张银春老师的整本书导读示范课,声情并茂,预设悬念,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作为观摩人员被分在日有所诵初级(3)班,培训师是OCEF图书项目学校的陈向峰老师。授课老师们准备充分,很好地向我们展示日有所诵的诵读方法、节奏、韵律,以及如何恰到好处地提问。再加上陈老师的精彩点评,让我们这些观摩人员受益匪浅。

为期四天高强度的听课学习,虽累,缺也充实着,快乐着。这当中所收获的东西是无可比拟的。

回来之后,紧接着就开学了。根据对自我的了解,日有所诵、整本书导读、绘本故事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吟诵相对来说难度大些,缺乏基础,暂没做考虑。那就从相对切实可行的三方面进行:首先说说日有所诵的安排,我教的还是六年级,考虑到学生之前没有这方面阅读积累,所以我听从了向峰老师的建议,在文本选择上,降低了一个年级。有了想法之后,立马在班级群里告知家长,希望家长能配合买好日有所诵的书籍,一个星期时间,基本买齐。诵读安排大体是每星期读完一个单元,主要安排在晨读期间(7:50-8:00),以及每节语文课的前3分钟。

同时,我充分利用每周五的阅读课,前20分钟分享部分学生在本单元完成的仿写作品,后半段主要对下周要诵读的内容进行通讲,到目前为止,班级的诵读活动已经成了每堂课的一小部分了。再来说说整本书导读及分享课计划,我原先打算每月进行一次,导读课安排在每月月初,分享课安排在月底。也提供了参考书籍,分别是《稻草人》、《小王子》、《草房子》、《不老泉》。阅读时间安排在每天晚上,周一至周五读15分钟,周末每天要读30分钟,有相应的阅读反馈表,一周上交一次,教师进行批阅,但上学期后期,学生学习任务重,这项任务被搁置了,说来挺惭愧的。

最后说说绘本故事教学,开学初,想到香茗分享给我的500多册绘本PPT,于是就打开各个绘本故事看了看,觉得挺有看头。就选了一部分,当孩子们学习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就跟孩子们一起读读绘本故事。上个学期读了六七个故事,照我的计划,是基本达标的。

在这实施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感受到,来自阅读推广路上的更多动力:写下的《第一次绘本故事教学课记录》,引起了学校校长的重视,当即转发至学校公众号,还有很多老师主动要求我把500篇绘本故事的电子档分享给他们,甚至有的老师还设计了其中的一篇作为一次公开课教学展示;之后在《让诵读见证彼此的成长》一文中分享了第一次班级教学日有所诵的全过程;还有后来的绘本故事课《巴巴爸爸回到地球》,干脆把课堂“扔”给孩子们去组织,我在底下当了回“学生”,那样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真心能感受到为人师者别样的幸福。

回顾这几年的教书时光,最快乐的当属引领着孩子们,看他们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的时光。所以,我并不想止步于此,我想努力给孩子们一个从阅读开始的童年。这就需要一个专业性的引领,所以我热切希望加入“星星点灯计划”行列,跟更多优秀的老师一起学习探讨,直到有一天,不仅自己的学生能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魅力,而且能够影响到周边更多的同事、朋友、家长们一起行动起来。我想,那时的孩子,定能把读书当成“甜蜜的事业”,他们的心灵也就能日益丰盈起来,那才是真正的新教育时代来临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不再是奢望了。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