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公益资讯

我的儿童阅读故事

作者:亲近母语公益  发表时间:2017-03-10 14:15:44

摘要:分享者:黄香明,福建省福鼎市硖门中心小学教师。星星点灯计划项目一期教师。

编者按:2016年2月1日,亲近母语公益星星点灯计划正式启动,支持了38位乡村教师,1500多位乡村学生。给每位教师和学生配备了1本《日有所诵》,1本《全阅读》,2本整本书,每个班级配备了60本书的班级图书角。老师们学习了阅读课程视频,参加了网络教研和读书会。

本学期我们尝试开设“周五小讲坛”——每周五19:30开始,在星星点灯微信群里,由一位乡村教师分享,可以是自己的阅读故事,童书研读或者实施课程经验,语音,文字和图片结合。每周一位老师,轮流上台,每学期每位老师都有一次分享的机会。“周五小讲坛”,给老师们一个机会回顾阅读历程,梳理思路。讲给别人听,同时也是最好的锻炼。另外一方面,身边人的榜样,对群里的老师,也是启发和激励。

第一位分享的是福建省福鼎市硖门中心小学的黄香明老师,她做了认真的准备,回顾和整理自己的阅读历程。

我的儿童阅读故事

黄香明 

蝴蝶

(英)迈克尔·布洛克

春天的第一只蝴蝶

身披橙色和紫色

从我的路上飞过 

一朵飞行的花

改变了

我生活的颜色  

 (张文武  译) 

大家好,我是香茗,来自福建省福鼎市硖门乡——一个东南沿海的少数民族小渔村。今天,我分享的是“我的儿童阅读故事”。

我想分三部分与大家聊聊我的故事:

1.我如何走到这里与大家相遇?

2.加入星星点灯这一年我做了些什么?

3.接下来的一年里,我的计划。

或者也可以换一种说法:

我从哪里来——我的过去。

我在做什么——我的现在。

我要去向何方——我的将来。

一、  小步前行,学习收获

(一)亲子共读的幸福

能够遇见大家,遇见儿童文学,首先第一个要感谢的人是谁呢?——他大名郑添昊,今年九周岁,他是我亲爱的儿子。

2008年5月,他出生,80后的新手妈妈都是跟着理论书养孩子的。几首童谣,几支儿童歌曲陪伴了他的婴儿时期。之后,他渐渐长大,我开始在亚马逊、当当为他淘书。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慢慢接触到了绘本。

从早期的小熊宝宝系列开始,到米菲绘本,到《小猫咪追月亮》、《逃家小兔》,还有小朋友们超级爱的卡梅拉系列,十四只老鼠系列,聪明豆绘本系列,神奇校车系列,以及后来的凯迪克大奖系列。我们的亲子共读一直“坚持”的非常好,几乎每晚的睡前朗读都雷打不动,身边的朋友都觉得很佩服。我觉得这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首先,是孩子的影响促进了我的坚持。孩子们都是天生爱故事的,他不仅享受故事,更享受妈妈将她抱在怀里与他说话的感觉。孩子促进我们坚持下来。有时候太晚了很累了,但孩子非听完故事不可。这于他已是一桩必不可少的睡前仪式,已内化为他生活的节奏。当然,我们也会很享受这样温馨、宁静、幸福的亲子时光。

其次,是不断的学习让我爱上了绘本。随着陪伴孩子共读的深入,一本本优秀的图画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精美的图画,诗歌般的语言,深刻的内涵也打动了作为成人的我。2011年底,我邂逅了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的《幸福的种子》,我将它推荐给身边许多的妈妈,它引领了我们许多人的亲子共读。我们星星群也刚刚共读过。可以说,《幸福的种子》奠定了我最初,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儿童阅读价值观”。另外,在当时的新阅读QQ群,我听过一个老师分享《逃家小兔》。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原来小小的绘本里藏着那么多大大的学问。还有一次是对《7号梦工厂》的解读。我原来根本看不懂,听完才知道无字绘本藏着那么多线索、秘密,作者的想象太棒了。

人的一生能有几次邂逅绘本呢?有人说是三次:第一次是幼年时期,在父母的怀抱中阅读;第二次是初为人母,陪伴孩子阅读;第三次就是年过半百后,带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回顾童年读过的绘本,感受会很不同。我,就是如此。在陪伴亲子阅读的路上遇见绘本,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为孩子不断挑书、买书、读书,渐渐喜欢上它们,走进绘本的美丽世界。

最后,在读书过程中,孩子词汇量的丰富、语言的发展、专注力都让我惊喜不已,我真正感受到亲子阅读带来的奇妙作用。他会很自然而然地用上书中的词语。小时候,他经常会蹦出一些新鲜词,我问他哪学的,他会准确的告诉我哪本书。有时候他还会问,哪个哪个词是什么意思,我问他哪看的,他又告诉我是哪本哪本书。关键是这本书也许是好几天,甚至是好几个星期前读过的,我自己都忘了。可以看出,听故事时孩子是全身心的吸收。故事听完了,但它留在了孩子心里,他会不断的咀嚼、消化,然后完全地吸纳进自己的语言系统。

看着那么个小屁孩,说话还奶声奶气的,但他能拿着书,一字不落的读一整本。《米菲》呀,《小猫咪追月亮》啊!四周岁左右时,他甚至能将一整本《咕噜牛》读下来,读了整整十五分钟。看着他不断吞口水,一边问一边读的视频,真有意思!

很多人会将识字与亲子共读挂钩,虽然我的孩子他已经会朗读《咕噜牛》那样的长文,但我也还是没有与他会不会认字、认了多少字这件事联系起来。直到2014年3月的一个晚上……我做卫生,他挑了《玻璃马》想边翻边等妈妈,这是蒲公英童书馆的大奖小说。当时,我们已经开始了桥梁书、儿童小说的朗读,《昨天晚上,爸爸回来晚了,那是因为……》《小象巴巴》,还有《木偶奇遇记》《小鹿斑比》等。但这些都是妈妈为他读的。他自己看《玻璃马》?这么长,而且纯文字,只有黑白插图,他独立阅读?我很怀疑。不时瞧瞧小家伙,他微微皱着眉,一幅全神贯注的样子。一会儿靠,一会儿趴,一会儿坐,安安静静。我忍不住问他好看吗?他说好看。两个小时过后,我干完活,他也合上书本。我问他讲了什么故事,他还真向我介绍了内容。看来,他真的看懂了。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他识字量挺大的。

几年亲子共读下来,最让我高兴的并不是孩子识字量有多少,而是他对阅读的那种渴望和热爱。有段时间他特别沉迷,回家放下书包——看书,饭一吃完——看书,起床第一件事还是看书,甚至有时候半夜醒来,也会看会儿书再睡。有朋友说,这样会不会变成书呆子啊?哈哈,当然不会啦,你看他阳光健康,爱阅读也爱运动,怎么会是书呆子呢!

值得一提的是,从亲子阅读到独立阅读,或者说主动阅读,从绘本到整本书,影视作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小鹿斑比》、《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还有《霍比特人》,小家伙都是先看了电影,然后要求我给他买书的。以前,我们从电影到书籍,而现在往往是先看完书再看电影,他说这样比较有想象空间。

(二)班级阅读的收获

从孩子开始,受书籍影响,我也慢慢地走在班级儿童阅读推广的路上。因为走在这条路上,我遇见了越来越多的改变我生活颜色的“花”,跟随着这些花儿,我迈着小小的步伐,朝着诗意与远方走去。

1.《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

如果说《幸福的种子》引领了我的亲子共读,那么2012年底遇到的《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就开启了我的班级阅读。

毕业十多年,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几乎成了我语文教学的全部,我认认真真地上课、教教材,对这些从来没有任何怀疑。而这本书中,七个专家,这其中包括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教授、语文课程专家王荣生教授等一行七人,从不同学术背景出发,七个话题切入,深刻地探讨了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种种问题,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当时,它给我带来强烈的冲击。慢慢地,我开始听从书中提出的建议,将儿童文学引入课堂。

刚开始,只是完全自由、自主的放任自流状态。后来,我在班级开设每周一节读书课。课上,我们就师生一起安安静静地各自看书,建立一个阅读的场。我会故意挑一些有意思的故事,然后“忍不住”笑出声。接着,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与之分享。课间,我也会将阅读室有意识的放在教室,吸引他们的注意。书柜里,老师看过的书都会特别受欢迎,总是被一扫而空。

慢慢的,我开始在课堂上给他们读绘本、朗读整本书的精彩部分。从福州教育学院的王少莹老师在讲座上给我们讲的故事《岩石上的小蝌蚪》、《变成小虫子也要在一起》开始,绘本《爱心树》、《图书馆狮子》、《一片叶子落下来》、《公主的月亮》,以及整本书《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夏洛的网》等等,都进入了我的朗读范围。

记得学到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高尔基告诉儿子的那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时,我和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石头汤》——“分享使人幸福”,想到了《花婆婆》——“做一件让世界更美丽的事”,想到了《彩虹色的花》......我知道,这些我课堂上朗读的故事已像种子种进孩子的心田。

2.文字、视频里的老师们

首先,是薛瑞萍老师。2010年,以为自己要带一年级,我上网淘到了薛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后来,虽然没带一年级,却知道了薛老师,慢慢读到了她的班级日志,还有后来的《把世界带进教室》、《诵读课》等影响了很多。她说全班学生那么多,差异很大,既要统一要求——把线上的门向所有人敞开,又要因人而异——体恤孩子与家长的力弱;她说要认真而不偏执,要允许弱孩子安全地包裹在班级中,以集体力量裹挟着大家向前走;而让我印象最深,给我和孩子鼓励最多的是那句——“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这是《西游记》中唐僧教训悟空的话)薛老师说我们要相信静默的力量,相信成长的力量!

 

因为薛老师的影响,从2013年春开始,我在所带班级,尝试开始引入《日有所诵》。当时,只是诵读,用各种激励方式鼓励他们背,仅此而已。但一段时间坚持下来,我发现,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积累,我也从完全不懂诗歌到开始有了一点朦胧的感觉。慢慢的,其他班级也加入到”日有所诵“的行列中来,我还从网上找来孔晓艳老师的相关诵读资料,复制给同事们。

接着,从薛老师,从“日有所诵”,慢慢地知道了亲近母语。2015年暑假,我在偶然间找到了亲近母语网站,那上面有五大课程的相关学习资料,邱凤莲老师的日有所诵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做了两年诵读,我第一次听编者讲相关理论,讲日有所诵的编写原则、课程目标,讲为什么要做日有所诵,怎么做日有所诵。

顺藤摸瓜,当时,我居然还找到了孔老师在中国海外教育基金会暑期研习营的日有所诵通讲磨课视频,因为音质问题,我也只听了一点点。但从那时候开始,我也学着用通讲的方式带日有所诵。其实,就只是带着孩子通读而已。

后来,认识原中国海外教育基金会负责人倩老师,她问我:日有所诵通讲是她们的项目特色,别家没有的,我怎么知道,哪学的? 哈,这就是误打误撞,这就是我和孔老师的缘分。

3.引路人——余惠斌老师

如果说在带领班级阅读的初级阶段,我都是从书本里、视频中学习的,那么,福鼎市桐南小学的余惠斌老师则带我走近现场、真正点燃内心的明灯。

我们同属一个教研片区,是城市和乡村的手拉手学校。当时,她带着学校的老师带来我们学校送教下乡,碰巧到我班上上课。课间活动时,她看到我班上的孩子们在认真看书,书柜里有最优质的儿童读物,她说她非常欣喜。在课后的交流会上,惠斌老师又不遗余力地地当众表扬我。因为她,学校才知道我在做这些事情,之前都是自己默默瞎摸索。就这样,我们认识了,她一直在关注、关心着我。

2015年,惠斌老师带着她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做宁德地区的整本书课题研究,也把我拉进去跟着学习。同年的10月31日,她邀请到岳乃红老师到福鼎来上课。那是我第一次现场感受班级读书会的魅力,还听了岳老师的整本书阅读主题讲座。之前我买过岳老师的书,也在网站上看过讲座,知道了班级读书会。但一方面我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一方面因为书籍的原因一直不敢在班级开展共读。这次听了讲座,我结合教材《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与孩子一起踏上《鲁宾逊漂流记》的冒险之旅。我终于迈开了第一步。结合教材《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我和全班学生踏上了《鲁滨逊漂流记》的冒险之旅,进行整本书班级共读。近一个月时间,我们全班师生沉浸在一本书的阅读中,导读、自由读、大声朗读。作为第一本共读书目,它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反复认真阅读,写下了十几页的笔记,根据从秦屿陈秀英老师处借阅的《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设计学习单,帮助学生们推进阅读。然后,交流讨论、写读后感、做手抄报……最后,推荐其他相关书籍,再次投入新一轮的冒险小说阅读之旅。后来,我们又一起读完了《夏洛的网》、《草房子》和《小王子》。

没有惠斌老师的鼓励,我可能不敢轻易迈开那第一步。

2016年4月,惠斌老师准备带着学校的老师们去参加亲近母语南京论坛。她直接打电话给我们当时的教导主任说:“这个活动非常好,你们一定要派老师参加,要派就派香茗去哦!”之后,因为学校事务,她们未能成行,我就单枪匹马地去了。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亲近母语的现场。到了七月份,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研习营,她又亲自给老朋友——我们当时新上任的丁校长打电话,说了同样的话。

是惠斌老师开启了我的班级共读,是她带我走近亲近母语。因为她,我才有机会认识岳老师、孔老师、倩老师;因为她,我的学习从线上走到线下,有了点落地生根的味道。

4.亲爱的——孔晓艳老师、刘倩老师

亲近母语的论坛现场,在人群中,我一下子看到了孔老师,未曾谋面、却相当熟悉的孔老师。想着难懂的《飞鸟集》、《沙与沫》,我鼓足勇气上前向她请教,孔老师给我留了电话,后来又拉我进入中国海外教育基金会的阅读群。当时的负责人倩老师注意到了我,马上发信息、打电话,了解我的相关情况,还把我拉入培训师群跟着学习。大家知道,倩老师特别爱学习,也特别有能量,在她的带动下,我跟着群里的培训师们一起读书,啃下了《孩子成长历程》、《中国哲学简史》、《万古江河》这类平时没有、也不敢触及的书。还依样画瓢做了一些节令课程的探索,如小满、端午、芒种,学生们特别喜欢。另外,我也开始尝试写课堂记录,倩老师给了我许多鼓励与肯定,就这样,度过了充实美好的五六月份。

6月16日,倩老师给我留言,让我参加她们的暑期研习营。高级班,孔老师要求每个人准备说课、上课。《日有所诵》1到6册各选一个单元,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绘本课一节,整本书导读课一节。

准备的过程很辛苦,很煎熬。

但就像纪伯伦说的,“除了通过黑暗的路,人们不能到达黎明”。

准备过程中越到后面,越是体会到孔老师倩老师此举的用意,越到后面,越是感受到豁然的喜悦,开朗的快乐!8月银川之行,我第一次见到了倩老师,她小小的个子,微微歪着头,含笑的眼睛望着我,让人觉得亲切、温暖又有力量。在研习营上,我还收获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石云、银霞、律君等等。

很幸运的,我被分到了孔老师特别开设的班级,说课、上课、孔老师点拨、交流讨论......孔老师带我们梳理《日有所诵》。从低年级的童谣童诗,到中段的哲理诗,再到高段的现代诗;从一年级上卷没有一首古诗到下卷及二年级的一首五言,到3年级上两首五言,3年下两首七言,再到4年级,两首同类诗对比拓展;从古诗到词到曲再到小古文;从低段诵读的“激发兴趣,注重节奏、变化、方式方法”,到中段“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诗文意义”,再到高年级的“让诗文与孩子的生命相连接,帮助他们认识世界,以清新美好的样子融入世界,树立正向的第一念”……这一切的一切,真正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儿童本位”,什么叫“六年一贯,缓坡上行”,什么叫“知识的积淀,意志的锤炼”,让我真正地对话编者,读懂教材的脉络序列!

现在,我们又相遇在“星星点灯”,继续跟着孔老师、倩老师学习,幸福满满!

二、星星点灯,专业引领

同时,在去年的三月底,我看到了星星点灯的招募计划。当时有犹豫,因为我没有专业的学习,只是带着孩子们做了小小的尝试,我可以申请吗?我们虽然是农村,但毕竟地处沿海,与中西部相比,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亲近母语会将这个机会给予我们吗?另外,申请书怎么写?材料准备是否麻烦?一个个问题都停在脑海。最后,我心中按下决心,告诉自己:不管怎么样,想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做,不问结果如何,迈出我自己的步伐,就当是对自己的一次梳理。4月18号,我提交了申报相关材料。24号,在南京参加论坛的我看到了“亲近母语公益”微信公众平台分享了我的申请信。6月30号,结果公布,我入围啦!当时,内心的激动与喜悦难以言表。

接着,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相遇在“星星点灯群”,大家一起学习,彼此鼓励,收获着成长、收获着友谊,幸福满满!

首先,是诵读的开展。

考虑到时间安排,以及孩子的实际接受能力等问题,我逐步调整步伐。从开始的固定时间通讲整单元再读,到先老师范读、带读,正确通读的基础上通讲整单元。最后,则是将五首诗分散到两个早读时间,以通读为主,简单讲解,朦胧感知即可,让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去不断充实孩子对文本的理解。

在不断实践与思考中,我慢慢明白了想起孔老师之前要求我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的深层含义:

说教材——“我在哪里?”——文本解读是关键,是第一位的。

说学情——“孩子在哪?”——考虑学情是中心,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

说教学法——“我们在哪里?以怎样的方式相遇?”——教学方式是重点,为孩子搭一座桥,帮助他们理解。

其次,是整本书共读。

考虑到是刚接手的新班,以及之前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基础,我尝试用课堂大声朗读的方式共读整本书。从《小猪唏哩呼噜》开始到《笨狼的故事》、《花田小学的属鼠班》、《喜地的牙》,沉砂老师给了我许多建议和帮助。

如果说小猪让我们第一次体验到了大声朗读的乐趣和幸福感,那么到《笨狼的故事》我们则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每天课前一个小故事,根据故事内容、情节,简单交流讨论。第三本《花田小学的属鼠班》,前两本主角都是小动物,这本主角是一年级的小朋友,虽然不一样,但其实都属于儿童故事,角色少,故事情节相对简单。第四本的选择当时也考虑了很多,《云朵工厂》、《绿野仙踪》、《豆蔻镇的居民与强盗》、《喜地的牙》。《喜地的牙》是沉砂老师之前就推荐的,但通过朗读我发现还不是时候,但第三本还没读完,我就知道时机成熟了。从他们聆听故事的状态和反应,我知道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可以说,这也是一段拾级而上的缓坡。

期末和寒假里,我还用每天读一两章发送到班级群的方式,在“喜马拉雅”上坚持读完《木偶奇遇记》、《长袜子皮皮》。不仅我在群里读,孩子们也在读,我们通过发盖朗读章、发纪念卡等方式鼓励,孩子们热情高涨!

三、明晰方向,重新出发

首先,当然是继续带着孩子们去践行儿童阅读课程化。

这个学期开学两周,我们《日有所诵》已经读了两个单元,《全阅读》也进行了两周,今天下午第二节是我们的《全阅读》,还是主要以我朗读,孩子们听故事为主。今天读了一个单元,小朋友们纷纷说:老师,还要听还要听。一口气就读了三个单元,小朋友们反应特别好,特别喜欢。我想也没关系,目前我还是把主要时间精力放在诵读和整本书共读。主题阅读还是以我读,孩子听为主,有时候也展开简单讨论。

关于整本书阅读,上个学期我是用课堂朗读的方式。这个学期,我准备转换方式,以自读为主,以话题探讨、推进阅读为重,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目前,正在读《长袜子皮皮》,还报名参加“百班千人”共读活动,这个学期计划读完《鼹鼠的月亮河》,并且再参加一期“百班千人”活动。一共四本,其中,皮皮和鼹鼠都是“星星点灯”项目赠送的人手一册公益用书。另外,我还会继续在“喜马拉雅”为孩子们读书,推送到班级群。

其次,加强自身学习。

最近,我读完了《在幼儿园和你一起长——三五锄故事》、《夏山学校》,对儿童心理学比较感兴趣,只有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孩子,才谈得上教育。所以,今年计划往这一块多了解、学习一些,书目是戴玮老师公众号上推荐的三本,《发展心理学》、《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和《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前几天,中国海外教育基金会负责人刘秀老师要求培训师群里的老师们登记资料,接着要学习并带群,其实,之前倩老师拉我入群主要是去学习的,培训师——我真的不够格啊!另外“点灯人飞翔计划”招募,儿童阅读公益导师——我真觉得自己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但孔老师督促、鼓励我提交了申请。

纪伯伦说: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企求成就的东西。刘秀老师也说:教学相长......确实如此,学习的最佳方式就是将你所学到的讲给别人,所以,我今晚在群里不是分享,而是在学习,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

这是一个方向,是一种锻炼,也是一份责任,一个目标。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这条学习的路还是会一直走下去。

“我投射我自己的影子在我的路上,因为我有一盏还没有燃点起来的明灯。”要想往前走,仅仅背后有光还不够,还需要燃点自己内心的明灯,让它在前方带着我们前行。自己内心的渴望,才是引领我们前行、指明方向的那一盏明灯。

走在这条路上,遇见越来越多的你们,让我不断地成长,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感谢亲爱的你们。

让我们一起携手,走在这条路上,让我们一起携手,点燃自己内心的明灯,遇见更好的自己!谢谢大家!                         

2017.2.24晚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