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坚持诵读,硕果喜人

作者:亲近母语  发表时间:2017-10-26 08:46:13

成都天府新区太平小学:蔡秀华

       一开始,选择亲近母语课程,是因为薛瑞平老师,是因为薛瑞平老师的教育随笔。在薛老师的感染下,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大量阅读对于提升一个孩子的文学素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暗下决心:就算有教育体制的约束,我也要竭尽全力地给孩子最好的阅读材料,滋养孩子的童年,让孩子们的生命更加丰美!

       回想自己的童年,由于出生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家里除了哥哥姐姐和我的教科书而外,就只有两三本关于生产队那些没有改造好的地主故事的连环画书,政治色彩极重。闲时,无事可做,我把这些书看了又看。语文学习中呢,至今还记忆深刻的是只是小学读过几篇郑渊洁的童话,中学学的《陋室铭》、《爱莲说》等经典文章,中师的《孔乙己》等。自己可以说,简直真是一个没有文化的语文教师!看着,母语课程中,那么多富有童趣的童谣、童诗,那么多意境优美的美文,那么多引发哲理思考的文章,我心潮澎湃!

       2016年3月,一个忙忙碌碌的开学之际,岳乃红老师一行来到学校调研。我欢喜至极。因为一直遥不可及的阅读先行者来了,我仿佛看到阅读大道在我眼前铺开。2016年9月,终于拿到了教材,真正迎来了阅读的春天。虽然在假期中,早已做好了披荆斩棘的准备,但当在仅有的8课时的语文课中挤出时间开始使用教材,也甚是困难!以前早读课读语文书,读国学、背积累、听写、默写,现在做《日有所诵》了;那怎么解决呢?徐冬梅老师指导时说,至少要保证每日15分钟的诵读。早自习25分钟,要读《日有所诵》,要读《论语》,怎么办?为了能多阅读,早点起吧。要求学生至少提前10分钟进校。35分钟《日有所诵》和《论语》朗读的时间基本就够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我也赞同诵读应坚持不懈地读。没有早自习,怎么办?那就抓紧那学生提前进校的10分钟,通读《日有所诵》和《论语》。

       9月的秋天,阴雨绵绵,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间也渐渐推迟。孩子们进校的时间也不得不推迟了。10分钟,有时也保证不了了!举步维艰啊!虽然难,但没有放弃!我就利用课前2分钟来巩固诵读4篇(散文没有读),《论语》3小节。

       语文书呢,听写、默写呢?必须开辟新路!斟酌再三,可以不听写、默写吗?可以。脑海中,出现了韩兴娥老师的话。韩兴娥老师就是利用每天练1页看拼音写词等练习来解决孩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语文课文呢,她则让孩子在课前背诵自己整理的课文口头填空。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就依葫芦画瓢试试看吧!

       语文课上,一改优生一言堂,孩子们各个精神集中,有的勇于展现自己的口头填空背得多熟练;有的积极背诵,避免因不认真而被罚抽、罚站等。感觉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人人有所得,优生得更多,学困生至少也得一点语言积累吧!

       孩子们呢,也渐渐地能静心阅读,潜心学文。《日有所诵》没有教参,没有注释,有的也无法查阅。自己呢,也怕理解不到位,怎么办?就读吧,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一遍一遍地读。一单元,二单元,三单元,有的开始不怎么懂。后来,一读,仿佛领悟到了什么。孩子们,也如此。

       9月8日,我们开始读《井蛙》。文末,一开始,我读的是:天亮。后来,我觉得可以根据内容“不多的青蛙却各自选井,跳进一口一口的浅井”。因此我把全班分为了两大部分进行分角色读。

       于是,1、2、3组,读“一口”、“一东”、“一起”;4、5、6组读“一口”、“一西”、“一落”。自然文末学生这样读:天———亮——。听着孩子们的朗读,我恍然大悟,确实应该这样读,才能体现出文本的含义:只有合作,力量才会大!有所悟,立马抛出问题:“你觉得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话音刚落,一个男孩举手说:我们要学习合作!我大吃一惊,为孩子如此敏捷的思维!我想这就是诵读的力量吧!我心中暗喜!

       接下来的每天诵读,我和孩子们都渐入佳境;接下来的变化,更是让我惊喜万分!

       在一天天的诵读中,孩子们由不知泰戈尔为何人到认识他是一个多么富有童心、童趣的人;孩子们由不知古诗怎么做动作演到每一首诗不到3遍就能像模像样地做出理解到位的动作;孩子们由不知在习作如何具体描写到习作有画面感!在一天天的课前预备铃后的诵读中,孩子们由课前两三分钟不能集中精力到30秒就能集中精力专心诵读;语文课堂上,孩子们也由注意力经常不集中到注意力分散的时间大大缩减!

       由此,我暗下决心:无论以后的路有多少荆棘,我也要坚持我和孩子们的天天诵读,让阅读滋养孩子们的童年,让孩子们每天都能在阅读中成长,让笑脸永驻孩子们的脸颊!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