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亲近母语 发表时间:2017-10-25 14:43:26
成都市天府新区三星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 沈淑容
“课外阅读课程化”,改变的不仅是孩子们,还有我们自己。大量的阅读使我大开眼界,更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多么贫乏,也逼着自己在一个个夜晚如饥似渴地徜徉在书的世界里。我也经常将孩子们与书的故事记录成文字。这一过程也促使自己更加关注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用江主任的话说就是每天过一点有文字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很美好。以后的路还很长,我们一定会坚持走下去。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说:“中国诗词里极度的精纯性,对于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础。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可以说,这段话曾经是我一直践行经典古诗文阅读的有力的注脚,但是,经过了两年的教与学之后,我发现,如果仅仅把古诗文阅读作为提高学生文字表现力的手段,反而成了为教经典而教经典,局限于语文的工具特性了。作为教师,自己如何解读经典,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经典,都是应该思考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开放的语文需要开放的阅读教学。它就像一只鸟,只有张开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两翼,才能展翅高飞。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整体推进,我们一直行走在探索的路上。
也许不久以后,这一切都会被孩子们忘却,但是这些经典在孩子们的语文根基上打下的底蕴会陪伴孩子们的一生。也许多年以后,孩子们会忘却曾经的小学语文老师,但是能够把一个个孩子引向经典的世界、书籍的海洋,为他们的人生画上最美丽的底色,这难道不是做为一名语文老师的幸福吗?
说到故事,在推行阅读课程化之后,经常会有一些细节带给我惊喜。两年的阅读熏陶,以及读写思的结合,学生写出来的文字慢慢有了一些灵气。比如,有一天,刘畅在课外摘录本将唐诗《山亭夏日》改写成了一首词:“翠树繁茂,树荫送凉,浓浓夏日长,好不悠爽,亭台楼阁,影入池塘。 清风掠水,涟漪荡漾,花香袭人,问香从何来?且看那蔷薇争艳,附架攀墙。”当时,我一读再读,只觉文字生香,仿佛那满架的蔷薇真的扑面而来,散发出淡淡幽香。
在诵读大量诗歌之后,经常有学生尝试写诗——如《春山》:细柳依依鸟鸣阴,暖风徐徐波泛粼。信步寻芳登高处,花开漫漫醉游人。(分开再发。)《春雨图》:一星一点一滴答,一颗雨珠一朵花。一枝一叶一庭绿,一人独立一檐下。稚嫩的文笔,掩不住孩子们眼中的诗意诗性。还有孩子把课间趣事用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演变出一起《夺梨风波》:“旁观者蜂拥而上,或抢,或夺,或竟啃。倏忽,黄兴大叫:‘吾来也!’直越人墙,逢人便撞,逢物便踢,状如匪寇。飞身抢得苹果,杀出重围,大笑不止。”活灵活现,观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每当看到这样的文字,我就觉得,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播下了种子,静静地等待花开也是一种幸福。
教书——读书——品书——教书,这样回环往复,不断提升自己。回顾三年的课外阅读推进历程,我们已渐渐点亮盏盏心灯,尽管很微弱,但已是星星点点。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从“学校要我读,老师要读,家长要我读”当中摆脱出来,成为“我要读书,我想读书,我喜欢读书。” 我们希冀着不断地推进阅读,来点亮老师的心灯,点亮学生的心灵,直至点亮他们的人生。
应该说“师生共读”是比较好操作的,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征书籍,就可以开展了。但是如何将童诗读写绘继续开展下去,一直在思考,每个年级选择什么样的教材,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构建较为科学的体系,需要很好的研究把握,还需要更多的爱好大阅读教学同仁们出谋划策。作为老师,最重要的 就是为自己和孩子创造温暖而有根基的生活方式。实施课外阅读课程化的这么多年来,整个教育界的理念与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我也在不断思考:课外阅读课程化如何更好的基于儿童本位,如何更好地与他们的心灵与精神发生根本的链接?我们能否结合其它课程做到课程生活化、过程化、立体化?这是今后继续实践与探讨的课题。
因为阅读,我们聚集在一起,彼此影响,彼此鼓励,相提相携,相协相作。让我们继续努力,建立一支能将阅读课程化的专业队伍,让学生爱上阅读,与书为伍,让自己个性化的阅读课程,成为播撒阅读种子的“花婆婆”,将悦读种子种在我们有缘遇见的每一块心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