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亲近母语 发表时间:2017-10-25 11:06:10
成都市天府新区白沙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 唐美玲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读”和“写”又是最重要的两种能力。教师和家长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水平差,写不出东西来,其实最客观的原因是学生读得少、不会读。因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输入,输出又从何谈起呢?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迫在眉睫。下面,就我平时在班上的做法谈几点感受。
我们学校每间教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这学期还为教室里的每台电脑安装了“畅言”教学系统,里面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呀。有电子课本,有教学课件,还为每篇课文配有朗读。可是,我几乎从来不会放电脑里的范读。因为机器里面放出来的声音是不会与学生产生共鸣和交流的。我总是亲自范读,虽然很费嗓子,但我觉得学生反映比较好。每次当我范读时,我都能感受到学生的投入,当自己在课堂上范读后,学生觉得精彩,会不由自主地鼓掌,这时,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所以乐此不疲。我相信,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可以逐渐培养对语文学科自身的兴趣,成为一个热爱语文学习的人。当老师范读时,学生们不仅在听,还在有意识地去观察老师朗读课文时的表情及形体动作,这就又多了一个“看”的训练。这样一来,多种感觉器官协调工作,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朗读的积极性。
除此以外,我还坚持每天在上课的前五分钟为孩子们讲故事。我一般会选择篇幅较短的故事,或者是绘本故事。学生听着故事,很快就能安静下来。长此以往,学生也爱上了读故事,阅读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语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因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语感好,回答问题总能答到点子上,而有的学生语感不好,总是偏离主题。难道语感是天生的吗?就不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培养吗?不是的,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方法,学生的语感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我们班在“亲近母语”课题的带领下,坚持每天早上的早自习进行20分钟的朗读,教材就是《日有所诵》。这套书的内容全部都是诗歌,有古诗词,也有现代诗歌。学生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渐渐的喜欢上了朗读。朗读能唤起读者的情感,真正感悟到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喜怒哀乐。同时,把诗歌读得朗朗上口,慢慢的就对文中的词汇、句式、语言气势等熟悉起来,这样,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长期坚持诵读,会从感性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去体验、去占有名篇佳作的精髓,主动地消化和吸收;长期坚持诵读,就能养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良好的诵读习惯,是提高语言能力、阅读能力的捷径。
在我们班每天中午的一点到一点半都是共读好书的时间。全班同学一起读同一本书,如本学期我们就一起读《草房子》和《青鸟》等。虽然每个学生的阅读速度不同,但是我们每天都会留5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和交流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感受。由于大家同读一本书,所以可以交流的内容就非常多,在交流中学生们相当于又重温了一遍书的内容,加深了印象,可谓温故而知新也。同时,在交流中,有些学生不懂得地方也可以得到解答,解决了阅读中的困惑。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共读一本书的氛围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这种竞争使得学生更有阅读的兴趣,也逐步提高了阅读的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还不太高,所以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造成泛泛而读,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的阅读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教学生阅读的方法,善于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
因此,我们班每周都有一节“全阅读课”,以《全阅读》这本书为教材,每节课上一个单元的内容,每个单元有两篇课文,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来展开。我在上全阅读课时,总会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大部分是默读,或者自己小声读,一般不会全班齐读,因为这种文章的篇幅较长,不适合齐读,也特别的花时间,齐读下来,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几乎很少了。接着,我会每篇课文提出3个左右的问题,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适时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比如,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我告诉学生快速阅读时可以只阅读每段的段首和段尾,这样就能快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了。
同时,在每一次全阅读课结束以后,我都要求学生写摘录笔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名言警句、精彩生动的词句,可以摘录下来,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素材。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很容易就能抓住课文中的美词美句,并能很自然的运用到写作中。
通过上“全阅读课”,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得到了提高,不再像以前一样漫无目的的读书,而是读得有方法、有目标。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语文的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是的,没有课外阅读,仅靠课内阅读一条腿走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终将无法形成和提高。课内阅读教会了我们阅读的方法,那各种各样的课外书则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
可是,课外书皓如星海,我们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呢?我总是建议学生去读经典,因为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当然,经典也有深浅之分,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太建议让学生读四大名著,因为篇幅太长,学生需要读很久才能读完一本,不能及时获得满足感,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逐渐降低。建议学生读一些篇幅较短的名著,既不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也能从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同时,我还经常与家长交流,提高家长的意识,让他们明白,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建议家长坚持每晚上的亲子共读,并把和孩子读书的照片分享到班级,促进其他家长的热情。
可是,学生回家以后是否读了课外书呢?这如何检测呢?同样,这需要家长的支持。我制作了一份课外阅读记录单,只要学生当天完成了课外阅读,就请家长签字。我每个星期收一次课外阅读单,对完成的孩子进行表扬和奖励。
一学期结束以后,我们班都会举行一次读书分享会,大概有是三分之一的孩子都会分享这学期的读书感受,包括读了哪些书,怎么读的,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书等内容。通过这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培养,表达能力也逐步提高了。
总之,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方面,我一直都在思考、尝试,希望能探索出一些适用于学生的方法,同时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目前来说,以上的这些做法对我们班的孩子来讲是非常有效果的。我们要知道,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但是,阅读能力的提高可能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漫长,只需要坚持一年,我们就能从孩子的身上看到变化、看到成长。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所以,我一定会继续坚持下去,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带领着班上的孩子在书的世界里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