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
4592 次浏览
作者:王兴元
上传时间:2017-07-24
当前播放 : 轻轻
我家和《日有所诵》的故事——一位父亲的自述
王兴元
《日有所诵》是一套专门针对小学阶段少年儿童而编撰的诵读教材,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
在我家,《日有所诵》在不经意间帮助我的孩子培养了定力和静气,化解了我们看似无解的教育难题。
可能是幼儿园游戏为主、欢乐教学造成的惯性,也可能是继承了孩子妈妈做事麻利、学东西特别快的基因,我的儿子王瑞霖在16年进入小学一年级后,确实从“快”中获益良多,在各种比赛中拿了不少奖项,当了班长,还得到区级三好生的荣誉……
但是这个小“快枪手”也在“快”中落下了一些“没耐心”的毛病,时常是心里长了“草”,注意力不集中,心性沉不下来,冷不丁的会出现不求甚解、忙中出错的问题,比如做作业图快,审题不严,甚至算出来的和写上去的都不是同一个,……时不时就闹得我和他妈妈“火气上窜”!
和他妈妈的“快”相反,我一直是她口中“慢”一节拍的人。但是多年来,我从“慢”中深刻的尝到了“甜头”。我在“慢”中能做到求深求精,得到了更深的专业化,深刻体味和享用到了细节做深做透即天成“大师”的愉悦。
因此,做为曾经学生时代的过来人,做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终身学习践行者,”我一直为王瑞霖如何能“静”下来,能“心无杂念”的钻进去,而非“浮”在面上而头疼着!
孩子班主任冯健老师是“点灯人”计划的传播者,在孩子入学之初就引进了《日有所诵》的教学。
因为工作较忙的原因,我平日对孩子的日常学习和作业关注较少,但知道他每天早上到学校后会有《日有所诵》的晨诵,中午到校后还有午间阅读,晚间由家长带着孩子暮省。那个时候,我从孩子包装整齐的书封和母子俩时常的分角色朗读中初识《日有所诵》读本,听起来朗朗上口挺适合一年级的小学生。
借着几次到学校参加活动的机会,我和老师们交流了如何打磨孩子心性的方法,提议学校的老师甚至找了校外的教练们要对王瑞霖有更严格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因为我认为“高标准和严要求”似乎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则。
但是一周、两周,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一再交锋下来,“高标准和严要求”的收效,眼看着不甚明显,孩子心中的“野草”似乎还在疯长,离我们企望的“沉下去”、“潜下心”的要求还是有点远,我和他妈妈似乎要“无计可施”了,耐心近乎枯竭了!
寒来暑往,慢慢地孩子的识字量不断增加了。有一个周日,我突然发现他抱着他喜欢的书可以一动不动的翻看上一两个小时了,翻看到高兴处就会笑声不止,然后再绘声绘色的复述出里面的故事……哦,原来他是能“坐”住的,是可以“专心”和“专注”的……
特别的,有一次,在他复习巩固《日有所诵》读本时,我发现他声色沉稳和安静了下来,抑扬顿挫的专注起来,一个小小朗读者的神韵竟然出现了(我惊讶,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 腿一弹,脚一翘,“哪个有我跳得高”,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小蚱蜢》)
……
这时我也豁然开朗了,原来“兴趣”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做为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冯健老师用《日有所诵》的教学过程早已在王瑞霖的心里播下了一棵“种子”,这棵“种子”在缓慢的发芽、生长,在这种“牵着蜗牛去散步”的过程中,我们家长倒是过于着急了!
当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给孩子妈妈,她很赞同我的观点,《日有所诵》在我们家更加成了香饽饽,孩子妈妈渐渐地也能脱口而出背得出其中一些歌谣,这更加促进了孩子对这本书的喜爱。
再后来,随着王瑞霖在家诵读的增多,《日有所诵》的更多的美妙过程和场景也在向我们走来。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蜡辞》)
朗朗书声中,我彻底醒悟了:没有耐心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家长自己,平日里对孩子的催促太多,这种催促也在孩子身上“扎”了根并“生长”了起来,终于长成了他心里的“野草”!
根源上是我们家长太着急“开花结果”了,把孩子催昏了头,人为打破了他该有的过程和宁静,不是孩子“静”不下来,而是家长没给孩子创造让他“静”下来的环境!
孩子终归是家长的镜子,我们光有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引导!好在孩子的教育是家长和学校、老师等共同努力的结果,感谢冯老师,也感谢《日有所诵》的团队,他们的劳动和付出起到了纠偏的作用,把一种诗性和素养滋润给了孩子,虽然显效“慢”了些,但在孩子的身上终于从种子、发芽到破土而出了。听孩子妈妈说,在未来的几年里,老师还会将《日有所诵》继续带着孩子们读下去……
王瑞霖又在摇头晃脑的吟咏了: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些口耳相传的有趣童谣和经典诗文如滴水穿石般唤醒孩子的情感,在反复、形象和韵律中让孩子尽情享受着母语的美好!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
对于我的孩子,我现在见到了最直观的效果就是他开始专心专注了;诵读就是炼心的过程,就是培养聚精会神的能力。
我的“头疼病”终于消散了。
感谢《日有所诵》,感谢“点灯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