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集
3982 次浏览
作者:郭史光宏
上传时间:2017-08-17
当前播放 : 飞鸟集
最有营养的早餐
郭史光宏
最有营养的早餐
文/郭史光宏
“嘟!嘟!嘟!嘟!”左顾右盼,翻箱倒柜,终于发现那颗就要爆炸的计时炸弹。未及细想,我从口袋掏出剪刀,一个虎跃至炸弹前,往引爆线就是一剪!哈!总算得救了。才松了口气,可怕的“嘟!嘟!嘟!”又再响起。奇怪,炸弹不是拆了吗?这可怎么办?我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砰!”误踩地上的香蕉皮,重重摔了个四脚朝天。
“嘟嘟嘟——”挺起痛得不行的背,我睁开双眼,眼前确实有东西在响,却不是什么计时炸弹,而是……床头的闹钟。时间是……早上六点!惨!睡迟了!一招“鲤鱼打挺”,刷牙、洗脸、冲凉、更衣、吃早餐,真是一口气完成的。“今天大概要迟到,班上的‘日有所诵’恐怕也要暂停一天了。”念及此处,忍不住垂头丧气,“日有所诵”毕竟是从年头坚持到今天的啊!
“老师!郭史老师!”一杯美禄还没下肚,门外就传来二年级小恺斌的叫门声。“来了!来了!”放下手上的美禄,我一个箭步冲到门口,启动车子,让马家三兄妹先入车休息。用了约五分钟的时间打点一切,我终于出门。瞄了一眼车上的钟,六点三十分。还要载两位学生,加上不短的路程,看来没七点是到不了学校了。“日有所诵”六点四十五分就开始,赶不上了。叹了一口气,驱车上路。
尽管车上播放着日本音乐家久石让的轻音乐,可此时的心情却一点也不平静。
“有了半年的训练,他们会不会自发诵读呢?”“应该会吧!”“是吗?没有老师提醒和带领,他们真会自动自发?难咯!”“可是,我们已经风雨不改地诵读了半年耶。”“那又如何?老师迟到,还不趁机偷懒?”心中的天使和恶魔在喋喋不休。无心地踩着油门,随意地摆动驾驶盘,就这样到了学校。果然,早上七点。
带着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心情,我透过车窗,望向五年级课室。灯火通明,同学们想是到了。隔着一段距离,不见任何动静。迎接我的,会是朗朗读书声?还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八卦闲聊声呢?到办公室签到后,我拖着沉重的步伐,慢慢朝五年级课室迈进。这班学生,交功课常要催促,听写常要提醒,一些个人习惯也常叫人操心。“唉……”我坦然地叹了口气,准备面对现实。
“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我投射我自己的影子在我的路上,因为我有一盏还没有燃点起来的明灯……”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诗句悄悄飘入耳中,我忍不住浮现一丝笑意。加快脚步,踏入那间熟悉的教室。“玉阶怨,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一眼望去,一个个摇头晃脑的小瓜,捧着馨香的《日有所诵》诗册,正口吐莲花。见我进来,同学们给了我一个眼色,继续摇头晃脑。认真,从容,大气,优雅,这大概是我能见到最美的风景线之一了。
“一日之计在于晨”,还有什么比得上这天的早晨?饱含智慧的诗句、天真无邪的眼神、勤勤恳恳的身影,不就是最棒最有营养的早餐吗?
日有所诵:叩启儿童天赋之门
文/郭史光宏
“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
——中国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
早上六点四十五分,课室响起琅琅书声。那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带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漫游。有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大家都认同清晨是学习的好时光,于是“晨读”在我国蔚为风气,几乎所有华小都在做。然而,“读什么?”这个重大问题却很少得到讨论与关注。下边就自己在学校的实践,分享一些有关“日有所诵”的看法与心得。
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一首诗写得好,“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一个孩子的精神气质与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平日所接触的人、事、物,其中自然包括了他每日阅读的材料。
据我所知,我国多数华小的晨读主要分两类,一为读经,一为读应试资料。前者背诵《论语》、《中庸》、《大学》、《三字经》和《弟子规》等;后者则学习与会考格式相一致的习题范例,或者背诵一些四平八稳的所谓“范文”。读经,是成人希望孩子接触自己眼中的“经典”;读应试资料,则是成人希望孩子在不断操练后能考出一张亮丽的成绩单。两者皆从成人的主观角度与思考出发,皆高举“为孩子好”的旗帜,却没有将孩子的自然心性与阅读需求考虑在内。
让孩子生记硬背成人经典而不求甚解,孩子会快乐吗?孩子会因此爱上阅读吗?将应试资料往孩子的头脑猛灌,就算灌出了亮丽成绩单,这孩子将来会长成一个丰富而幸福的人吗?赢了现在,输了未来,我们走的是这样一条路吗?
对此,我选择站在中国教育组织“亲近母语”这边,打开儿童心灵、启迪儿童灵性,给孩子诵读符合儿童心性的、经典的诗性文本,让孩子喜读、乐读,走向更加幸福的人生。
我让孩子诵读台湾林焕彰充满诗意的《花和蝴蝶》:
花是不会飞的
蝴蝶,蝴蝶是
会飞的花。
蝴蝶是会飞的
花,花是
不会飞的蝴蝶。
花是蝴蝶,
蝴蝶也是花。
我让孩子诵读日本金子美铃洋溢童趣的《露珠》:
谁都不要告诉
好吗?
清晨
庭院角落里,
花儿
悄悄掉眼泪的事。
万一这事
说出去了,
传到
蜜蜂耳朵里,
它会像
做了亏心事一样,
飞回去
还蜂蜜的。
我让孩子诵读朗朗上口的《晨读对韵》: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
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
狗尾草,鸡冠花。
白鹭对乌鸦。
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支五支花。
看着孩子诵读时的投入神态,以及读到有趣部分时的忍俊不禁,我知道,他们在“日有所诵”的过程中是快乐的。中国特级教师张庆先生有个形象的比喻,说语文教育就像是熏锅底:崭新的锅,用火熏上年儿半载以后,锅底的黑色就擦不掉了。诵读契合儿童心性的优秀文学文本,除了让孩子快乐,还能让孩子的语感和语文素养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中积累酝酿。
抛开功利,抛开急躁,才能着眼于孩子的生命,让孩子走得更远。
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文/郭史光宏
“要想让阅读成为班级普遍风气,必须将读书的种苗播种、耕耘在课堂。如此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让读书成为学生学校生活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呼吸一样自然而有节律的事情。”
——中国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
一些朋友对“日有所诵”颇感兴趣,想在校园推动,进一步追问具体该如何进行。根据中国儿童诵读教材领跑品牌亲近母语,“日有所诵”的实践原则有三:持之以恒、熟读成诵、适当指导。
持之以恒:做到每日诵读,以便使习惯成自然,让孩子不觉得诵读是额外的负担。每日诵读,并不一定要求每天诵读新的篇章,温故而知新,诵读也需要不断复习。熟读成诵:建议用各种形式来加强孩子的记忆,同时培养孩子的语言感受能力。一些篇章可以水到渠成,让孩子熟读成诵,一些不便于记忆的篇目则可以让孩子熟读,不一定要求背诵。适当指导:根据孩子的程度与能力进行适当的阅读指导,但孩子对作品只要大致理解、粗知大义即可,不必字斟句酌。
具体落实到日常教学生活,我的做法是这样的。我会预先影印好一周的诵读材料,并派发给学生,鼓励学生先自行看过读过。每天早晨6点45分,随着太阳初升,我们班的“日有所诵”正式掀开序幕。先是复习一周内学过的篇目,每篇诵读两遍,温故知新。
接着,进入当天要学习的篇目,我会领着学生逐句诵读作品,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做到字正腔圆,读大声,读正确。领读一遍后,我会针对作品中艰深的字词稍作点拨,或提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玩味篇章中的艺术特色。此环节强调激发学生兴趣,切忌长篇大论、唠叨长气。
而后,我会和学生一起诵读作品两遍,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若有相关作品的朗读音频,我会在这个时候播放,让学生参考别人是怎么诵读的,见贤思齐。最后,若有余暇,则让诵读热情特别高涨的几位学生独诵作品,读出自己对作品的感觉。“日有所诵”全程大约费时20分钟。
我们周一、周二读“精选篇目”(如:《晨读对韵》、泰戈尔《飞鸟集》),周三读“韵语儿童文学”(如:民间童谣、儿歌),周四读“儿童诗”(如:林焕彰《花和蝴蝶》、金子美玲《露珠》),周五读古诗词(如:李白《劳劳亭》、王维《竹里馆》)。这样的规划,是想让学生更全面地接触各类型的文学体裁。
我班的“日有所诵”,大致上遵循以上流程,一周五日风雨不改,至今从未间断,期许能做到“持之以恒”。“日有所诵”,是教师透过朗读的力量,将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经典名篇带到孩子生命中的尝试。然而,文学的天地无限辽阔,其中有许多篇幅较长的故事与小说,这是“日有所诵”无从兼顾,也无须兼顾的。有鉴于此,我在班级开展了“每日持续默读”计划。
对“持续默读”(SSR,Sustained Silent Reading)的认识,主要来自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此概念有许多内涵,包括DEAR(Drop Everything And Read,抛开一切,专心阅读)、DIRT(Daily Individual Reading Time,每天个人阅读时间)、SQUIRT(Sustained Quiet Un-Interrupted Reading Time,持续不受干扰的阅读时间),以及FVR(Free Voluntary Reading,自发性自由阅读)。
研究阅读的专家罗伯特与马琳•麦克瑞肯(Robert and Marlene McCracken)研究了各种技巧并经学校实验验证后,归纳出几个“持续默读”的原则:孩子独立阅读的时间必须限定在一定时间段内;每个学生应自行挑选要看的图书、杂志或报纸;教师与父母也要陪同阅读,以身作则;不要求学生写读书报告,也不作任何分数记录。
我是这样开展“每日持续默读”的。每天放学后,下午1点15分,我会带着一本有趣的童书进教室。由于此计划属非强迫性质,有兴趣的学生就留下,不愿参与的可回家。到了课室,我会要求学生挑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可以选自班级阅读角,也可以从家里带来),然后在各自的座位各就各位。1点20分,我掩上课室的门,扭开收音机。“翻开一本书,打开一个世界”,轻音乐(一般用钢琴曲)响起,我和学生开始进入文学的世界。从这一刻起,没有人可以发出声音,没有人可以进课室打岔,没有人可以干扰别人,违规者不得参与此计划。十分钟过去,我合上书本,打开掩着的门,“每日持续默读”正式结束。要回家的学生可以离开,还不想从文学世界抽身的可以继续沉醉其中。
日复一日,“每日持续默读”让我有机会静下心来,也读了不少的书。我不会在意参与学生的多寡,做就是了。坚持就是胜利,我相信阅读的力量会悄悄蔓延,渐渐影响班级里每一位学生,校园内每一个成员,甚至校园外的朋友,包括教师,包括家长。
人的成长是渐进的。慢,需要的是耐心与坚持,带来的是丰厚与踏实。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我相信。
走一条艰辛而深刻的路
文/郭史光宏
儿歌、童谣、童诗、古诗,一天诵读一篇,是我们班每日的早课。坚守着日积月累的精神,信仰着水滴石穿的力量,“日有所诵”就这样走过了三十八周,风雨不改,细水长流。所谓:“温故而知新”,每至长假前,我们会暂时停下脚步,不再诵读新的篇章,而选择复习先前诵读过的作品。
转眼已近十一月,距年终假期仅剩三周,又到了“温故知新”的时候。屈指一算,八月开学至今,不觉已诵读了 40 首名篇。于是组织起“日有所诵大挑战”,定下 30 首的门槛,只要学生能在一周内背诵至少 30 首诗歌,将获得奖赏。消息发下,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诵读的时段成了大家的自习时间,我则端坐教师桌前,逐一考核一众小秀才。
虽说我班只有区区十二位学生,但秉性各异,大家应对“日有所诵大挑战”的举止与态度都大不相同。一些学生压根儿没把 30 首的门槛放在眼里,自顾自背诵,誓要背尽 40 首才甘心;一些学生则双目紧盯 30 首的门槛,未达门槛前努力不懈,一过门槛即高呼“收工”,合起本子,一旁快活去了;一些学生最初兴致勃勃,奈何背了十多首后却意兴阑珊,再提不起劲儿;更有一些学生打一开始就视 30 首的门槛为不可能,一点想尝试的念头都没有。
我想我能明白学生一系列举动与态度背后的想法。一些对自己有着较高要求,务必做到尽善尽美;一些只求达到最低标准,能够过关即可;一些缺乏热情与兴趣,怎样都无所谓。中国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曾说,“其实一部分人不参加,那才自然,才合乎道啊。——不参加就不参加,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所有人都必须参加的。”学生有权选择面对挑战的态度,我也尊重他们各自的选择。然而,我更欣赏对自我抱有较高要求的一群。
只要背诵 30 首诗歌,就能得到奖励,为何还要那么笨,去背诵全部 40 首呢?那些背完 40 首诗歌的学生,也许还要受到他人嘲笑的眼光,成为他人眼中的傻瓜。他们难道不知额外背诵的那十首不会带来任何奖励吗?很明显,他们是知道的,但他们不在乎,一点也不在乎。他们之所以背完全部 40 首诗歌,是想向自己下战书,挑战自己的实力与潜能。达到目标,他们收获的,是再多奖励也无法比拟的满足感。
我一直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而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做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抉择,开创自己的人生。我们可以抱着“凡事能过关就好”的态度,选择一条平坦而顺畅的路。平平凡凡,没有波折,无甚困难。当然,一路风景也不会与众不同。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到尽头。我们也可以抱着“凡事做到最好”的态度,选择一条艰辛而极具挑战的路。百折千回,尽是波澜与风浪。然而,这一路风景必定奇异而璀璨。何时到终点不重要,精彩的过程已值得。
身为老师,我尊重学生的选择,但我真心希望我的学生能把眼光放高放远,追求更有价值的生命,活出精彩而深刻的人生。然而我毕竟不是他们,我只能一再地“希望”,只能不断地鼓励、打气,期盼将自己的热情传送出去,感染他们。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给予完全的耐心,付出全部的努力——然后是等待,等待思维的苏醒。”
中了“日有所诵”的毒
文/郭史光宏
华文课,讨论活动本中的练习。两幅图,几抹色块,让一年级的小朋友进行联想,看看这色块组合像什么。
第一幅图,小祖而举起了手。
“老师,像那种高高的……高高的房子。”她边说边认真地比划着。
“哦,老师,像高楼!像高楼!”一旁的小永康忍不住抢话。
对两人竖起了大拇指,转过身,操起粉笔,正想写上“楼”字,冷不防底下一下炸开了。
“盖!盖!盖花楼。花楼低,碰着鸡。鸡下蛋,碰着雁……”无人领头,无人提议,大家就这么默契十足,异口同声。赶紧回头,正好赶上最好玩的末两句:“雁叼米,碰着小孩就是你。就!是!你!”小朋友们你指我,我指你,笑得合不拢嘴。
第二幅图,小庞小手高举。
“老师,这个像山!大山!”
朝他点了点头,正要转身板书,底下又炸开了。
“大山爷爷,戚万凯。白云帽子戴头上,绿色大衣披身上,公路皮带缠腰上,瀑布领带挂脖上……大山爷爷真漂亮!真!漂!亮!”不约而同,不由自主,不以为然,不可小觑。
从没要求背诵,从没进行考查,这群小瓜怎么就熟读成诵了?
大概是作品本身的力量吧?契合了儿童趣味,读了便喜欢,喜欢了便一下走进心中。
大概是日有所诵带来的“水滴石穿”与“绳锯木断”吧?雷打不动的每日十分钟,朗朗书声带着母语的味道,飘入耳中,沉入心房。
一个“楼”字,牵出了一首连锁调;一个“山”字,引出了一首民间童谣。这样的日子,多浪漫。
儿童也能写作
文/郭史光宏
每天早上7点至7点10分,是我们班的“日有所诵”时段,风雨不改,雷打不动。就算是我站岗监护那天,也会用华文课的10分钟补上。薛瑞萍老师说,“语文是熏出来的。”我深以为是,于是特别看重每天的“日有所诵”。优美的诗性文本,通过朗朗书声,进入小朋友心底,为一生的精神面貌打底。
一天早上的“日有所诵”时段,读到中国作家王清秀的儿歌《羊,羊》:
羊,羊,
小山羊,
年纪不大胡子长。
鹿,鹿,
梅花鹿,
头上长着两棵树。
象,象,
大白象,
鼻子像个擀面杖。
驼,驼,
大骆驼,
脊背弯弯山两座。
才刚读完第一遍,马上有同学接了下去:“牛,牛,大黑牛……嗯……嗯……”我也即兴地跟着一块儿编:“牛,牛,大乳牛,身上牛奶拼命流。”大家笑得人仰马翻。时间关系,没能让小朋友们动脑筋续编,但我当下就察觉:这首儿歌会是创意读写课的绝佳教材。
稍作策划,课堂上,带着小朋友聚焦这首儿歌。先是边读边演,接着打着拍子朗诵,进而发现儿歌的形式特点。然后,放手让他们选择喜欢的动物,进行仿创。小朋友们写出了这样的习作:
猴,猴,
小猴子,
屁股红红又漂亮。
象,象,
大白象,
大象鼻子长又长。
鱼,鱼,
小金鱼,
游来游去多可爱。
黄,黄,
小黄狗,
黄狗坐在大门前。
牛,牛,
小黄牛,
爱吃青草爱跑步。
虫,虫,
毛毛虫,
长大变成花蝴蝶。
黄,黄,
小黄狗,
黄狗半夜守门口。
肥,肥,
大肥猪,
肥猪整天睡不够。
虫,虫,
毛毛虫,
长大变成大蝴蝶。
兔,兔,
小白兔,
眼睛红红亮晶晶。
鱼,鱼,
小丑鱼,
身体像小丑一样。
猫,猫,
小猫咪,
小猫咪很美丽哟。
鱼,鱼,
大鲨鱼,
会吃人又会吃鱼。
猫,猫,
小猫咪,
会吃鱼会抓老鼠。
狗,狗,
小狗狗,
小狗狗会看门口。
鱼,鱼,
大鲸鱼,
会喷水也会游泳。
狗,狗,
小黄狗,
狗会追人还吃肉。
鱼,鱼,
小鲸鱼,
头上有个喷水池。
龙,龙,
大黄龙,
一飞飞到天空中。
鲨,鲨,
大白鲨,
整天只会吃鱼儿。
鸡,鸡,
小红鸡,
白天只会喔喔叫。
鱼,鱼,
大鳄鱼,
嘴巴大大像河马。
狗,狗,
大黑狗,
除了课堂上的发表,我还将这些习作刊登在校园期刊《我手写我心》里头。怎么知道,校长读了小朋友们的习作,觉得挺可爱,问我能否请他们周会时上台朗诵。在课堂上问了问,最初有七位同学爽快答应,三位同学婉转拒绝。在班上稍作排练后,七位增至九位,大家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周会上,九个孩子一同上台,以接龙的方式读出自己的习作,我在一旁用响板为他们伴奏。能够站在台上,朗诵自己的作品,与学校的师长同学分享,想来都无比幸福。
小朋友们,但愿你们能喜欢写作,享受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