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8-17 11:04:09
(一)项目界定
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单篇课文的阅读而言的,其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长度、宽度与厚度,是单篇文章阅读所无法实现的。整本书阅读课程是以儿童文学整本书为阅读材料,通过有效的略读指导和班级读书会这一组织形态实施的一门课程。
(二)项目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修订稿)》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一直是重视整本书阅读的。古人读书求取功名,阅读的一般都是整本书。1905年语文单独分科以后,叶圣陶先生曾经明确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语文教育思想。20世纪上半叶的国语课程标准中,整本书阅读大多数是归入“略读”一类的,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类型、方法、数量等有较为明确的要求,且有一定的考核要求,不仅注重课外阅读,也有专门的课时进行课内指导,整本书阅读在当时是具有课堂教学地位的。20世纪下半叶,在经过短暂的过渡之后,整本书阅读完全归入课外阅读之列,阅读要求流于笼统,并且取消了考核的要求。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出台,明确提出“读整本书”,但是仍旧属于“课外阅读”范畴,且没有具体的教学要求和考核要求。在教材建设领域,仍旧没有建立像叶老所说的以整本书为主体的教科书体系,整本书仍然属于课外读物。在语文教学领域,因为没有出现以整本书为主体的教科书,所以绝大多数老师并不注重“读整本书”。
2001年颁布的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儿童阅读推广运动方兴未艾。“整本书阅读”开始为一部分老师所接受,一些新生代教师如周益民、蒋军晶、岳乃红等在实践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整本书课程理论的缺失,阅读指导策略的僵化,整本书阅读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是零星的、局部的,系列化的研究成果尚未形成。对于更广大的教师来说,关于书目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确定,组织实施的策略等方面还不甚明了。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应该给整本书阅读以明确的位置,不仅注重推荐,注重指导,更注重阅读成果的分享与交流,这是基于对整本书阅读意义与价值的深刻体认。
(三)课程实施的意义
首先,课程的实施将有助于为儿童提供完整的语言学习情境,避免母语学习的碎片化倾向,从而为儿童构筑起温暖的母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其次,课程的实施将有助于儿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与人类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作品相遇,在培养儿童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更能引导儿童走向真、善、美的世界。再次,课程的实施也将有助于重拾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丰富小学母语课程的形态。
(一)课程理念
儿童的母语学习是整体性的,母语学习应该为儿童提供完整的语言学习的情境,并藉此扩大儿童的生活经验,发展儿童的判断力和良好的品质,给予儿童某种稳固的精神力量,以最终塑造儿童心灵。
(二)课程设计思路
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与内容是基于小学六年整体设计的,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阶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学段目标与内容从阅读的质与量这两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一)总目标
通过班级读书会这一组织形式,引领学生进入整本书的阅读,小学六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500万字。引导儿童阅读不同风格的儿童文学作品,了解选书的标准,学习读书的方法,分享聊书的快乐,并在其中获得情感的润泽和精神的滋养。
(二)分年段目标
(一)课程内容
儿童文学整本书阅读主要是以儿童文学作为主要阅读对象,并适当兼顾适合儿童阅读的其他类别的文学作品。在确立儿童文学整本书课程书目时,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1.儿童性。儿童是一个独特的生命状态,儿童阶段是人生开始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入选书目的首要标准就是“儿童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符合儿童的心性,是儿童天性的真实、自然地表达;二是源于儿童生活,是对儿童生存状态的真实、自然地描摹;三是表达儿童的情感,是对儿童敏感心灵的深刻体察,同时引导儿童走进人类伟大的情感中去;四是塑造儿童的精神,是将人类的普遍真理用儿童喜欢的、适合的文字包裹起来,以启迪儿童心智,并富含深刻的道德感。
2.经典性。一个幼小的生命个体站在巨大的文学宝库面前,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把最经典的作品呈现在他的面前。这样的“经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经过时间淘洗,是一代又一代人都爱读,甚至后代的人还会读的书;二是作品能跨越空间的阻隔,将人性的光辉照亮儿童的内心世界;三是在世界儿童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上留下过清晰痕迹的作品;四是可以让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愿意去读,并且还会有新的发现的书。总之,这样的“经典”一定对儿童的语言、情感、精神有所滋养,能给儿童打下人生的底子。
3.教育性。儿童文学整本书阅读是在母语教育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性”自然就成为择选书目的重要标准。这样的“教育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作品语言是纯正的文学表达,是儿童学习母语的语言养料;二是作品主题能呼应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儿童养育心灵的精神养料;三是作品能体现不同的文学体裁,给儿童呈现文学阅读的多个视角;四是所选作品均为名家名篇,是儿童阶段必须相遇的作家与作品。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语言发展和精神发育的特点,书目的安排体现了一定的序列性,低年级以童话、儿童故事、中国民间故事为主;中年级以童话、儿童小说、动物故事、中国历史故事、为主;高年级以幻想小说、儿童(少年)小说、动物小说等为主。(课程书目另见附件)
(二)实施方案
整本书阅读的实施主要是依靠班级读书会进行的。班级读书会是指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借助于班级读书会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
实施时间:每月1-2节班级读书会(可利用班队活动课时间)
实施方式:每学期安排共读2-3本书;每本书可组织进行多个主题的班级读书会。
(1)基本课型和教学模式
①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如下表所示:
教学流程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式 |
导读 |
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
大声朗读、片段导读 |
自读 |
让学生全身心地走进整本书,实现多维对话 |
持续默读、片段赏析、学生自主完成阅读学习单 |
交流 |
1.围绕一定主题对整本书进行交流,彼此分享不同的观点,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2.将同主题或相关主题的文本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将主题引向深入。 |
班级读书交流会 |
延伸 |
由作品展开多向度的延伸活动,拓展作品的教育意义 |
读写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 |
②基本课型和教学模式如下:
导读型
目标:通过呈现精彩片断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操作方式:一是大声朗读,即大声读书给孩子听。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不断预设的悬念,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片段导读,即精选作品中最能展现作者创作主旨与表现风格,或对情节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代表性片段,通过精读的方式带领孩子们走进作品。
交流型
目标:共读一本书后围绕一些话题对整本书进行交流,彼此分享不同的观点,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话题设计要点:根据作品的内容和阅读者的情况分析确定讨论的主题,并设计4-5个话题层层推进,最终抵达主题。话题群之间的关系,应该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浅显到深入,后一个话题成为前一个话题延伸、深化的自然,形成链状或梯状结构。
比较型
①目标:将同主题或相关主题的文本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将主题引向深入。
②设计要点:确定好比较阅读的文本;选择好比较阅读的切入点;安排好比较阅读的程序推进。
(3)基本课型和典型案例(案例见附件)
(4)课程评价方式和建议
目前,可从阅读的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状况。阅读的质可从阅读的兴趣、习惯和效果等方面来考查,关于阅读的效果检测可参照《亲近母语·阅读力测试》;阅读的量可从学生每学期阅读的书目,每天阅读的时间等维度进行考查。
评价的方式也应丰富多样,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即时评价;每学期对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可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情况,适当交流阅读的体验;创造性地开展阅读展示活动,让学生获得持续的阅读热情。
1. 教学资源:亲近母语网站相关视频。
2. 教师用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郝明义、朱衣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版。
《儿童文学的乐趣》[加]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著,陈中美译,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版。
《儿童文学概论》朱自强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版。
《班级读书会ABC》岳乃红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上读书课啦》周益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3. 学生用书:见亲近母语研究院整本书推荐书目。